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规划以来,宜兴市科协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满足不同人群对提高科学素质的各种不同需求。着力提升科普公共传播能力,拓宽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为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生活能力竭尽服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生科普”的福祉平台。我们的做法是:
一、正确认识“民生科普”概念,着力构建“八位一体”宣传格局。
众所周知,科普宣传涵盖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任务,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的主战场。而在面广量大的科普宣传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把围绕民生问题而开展的,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际中,用科学提高效益、提升生活品质,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普,称之为“民生科普”。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民生科普的需求渠道和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如何创新科普方法和手段,如何使科普工作更具传播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耐久力,是摆在我们民生科普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积极构建起了“八位一体”的民生科普宣传格局,打造了电视、广播、报纸、网站、飞信、微信、车载电视(LED)、科普大篷车等八个公众传播形式,每年投入近100万元,从而日益全面地满足了民生科普福祉平台的各种要求,为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的达成,作出了有益的努力和探索。
二、快速调整和充实传统科普平台,确保“八位一体”格局顺利到位。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两台一报”作为我市民生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为科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遍布城乡的科普宣传栏和科普画廊,一直是市民身边的触手可及的科学知识窗口。尽管如此,但随着21世纪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平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公众的需求变化,为此,围绕“八位一体”的宣传格局,我们近年来对科普平台作了全面的调整和充实,充分发挥了全市各主渠道媒体的广泛作用。
1、传统媒体科普栏目的调整和巩固
2013年底,我们通过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宜兴日报》三大新闻媒体传统科普栏目的情况进行调研与评估。今年以来,我们加大经费投入,并在明确提出民生科普必须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的前提下,增加了电视台“科普之光”的播出时间,增添了广播电台“科普之声”的播出频道,并扩大了《宜兴日报》“科普之窗”的刊载版面。同时,发动基层乡镇(园区、街道)科协和市属学会、协会,积极为这些栏目提供最新前沿科普知识,深入挖掘科普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和新闻媒体约定采访日期,确保节目的内容和质量。
2、新增科普平台阵地的充实和提升
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众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应急避险、健康养生等等,无不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此,一方面需要我们及时宣传发布最新的消息,另一方面对一些谣言和误区又需要及时的科学界定和澄清。对此,我们围绕“八位一体宣传格局”的要求,进行了科普平台的全面充实和提升:一是我们支持全市各镇(园区、街道)、村(社区)二级不断更新科普宣传栏和科普画廊,资助他们建立新型电子科普画廊,以及时准确地发布科学知识,并吸引群众观看;二是针对出行的流动人群,在220辆农公交车上循环播放国内外最新的科普影视短片;三是和有关部门合作,在全市310个行政村(社区)巡回放映科普电影;四是在《宜兴日报》手机报开办“科普飞信”专栏,年播送科普知识100万条次;五是改进提升科普网站,安排专人负责动态信息的维护和更新,增添科普宣传的栏目,开设与来访网民的交流互动;六是开设尝试科普微信。随着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信息正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大量传播。最热门的APP应用中,微信平台用户已突破一亿。微信平台朋友圈的互动性、高效性和扩散性使得海量多媒体信息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传播。在今年五月份科普宣传周开幕式上,我们在全省科协系统内首家正式开通运行“宜兴科技馆科普在线”微信平台,每天发布健康保健、科技前沿、生活新知、应急科普等板块的内容。目前该微信平台已被1500人关注,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科学思想、沐浴科学熏陶、了解科技动态、学习科技知识的崭新平台。根据用户的反馈与建议,2015年,我们还将增设“宜兴科普”微信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普微信的影响力;七是车载LED屏的移动运行。在车载电视播放科普影视宣传片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车载移动LED显示屏具有时效性、灵活性的特点,进一步对流动科普宣传形式作延伸,将科普宣传口号、标语在公交车尾的LED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目前220辆农公交车上已开始试运行,明年还将扩展到城区公交车;八是科普大篷车的流动科普。“科普大篷车”是一种小型的流动科技展车,作为科技馆的补充正发挥着积极作用。自2012年我市“科普大篷车”投入使用以来,跑遍了全市城乡各处,特别是100多所中小学校,深受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为了使“科普大篷车”能将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体现在科普展品上,我们紧盯国内知名科普展品生产厂商,密切关注科普展品的最新变化。今年通过第六届科普展品博览会,及时发现一批新颖的车载科普展品,目前正在办理购置。
3、对科普信息采集报送的激励
科普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科普宣传早已不是单向的表演和灌输。宣传报道基层的科普工作动态,营造全社会关心科普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出台“全市科普信息报送奖励办法”,鼓励科普工作者撰写科普工作动态,编辑系列科普知识,向各级各类媒体投稿;举办“全市科普新闻竞赛”,充分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用精心制作的优秀作品,宣传报道科普工作条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创作科普文艺作品,举办“科普宣传文艺汇演”等等。
三、创新和拓展公共科普技术手段,提升“八位一体”宣传格局档次。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地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与科学普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为科学普及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且正以易于接收、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等特点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因此,借助新媒体创新科普技术手段、推进科普信息化极为重要。
1、有力加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中,很重要一个部分的就是各类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为此,首先我们积极推进综合科技馆的建成,继续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的作用;其次我们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的优质科普资源创建成为对社会公众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再次我们整合利用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形成良性互动。
2、纵深推进“宜兴科技馆”的建设
按照争创全国一流科技馆的要求,我们学习吸收国内大型科技场馆经验,多方邀请知名专家出谋划策,结合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定位好“宜兴科技馆”的主要功能,精心打造科技馆布展方案。目前科技馆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15年建成运行后,我市将拥有综合型专业科技场馆,公众能在互动中获取科技知识、感受科技文化魅力,科普公众服务能力将迈上新的台阶。
3、有效激发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建成体验式科普场馆,推动社会各类科普资源的整合,创建了30多个科普教育基地。今年指导远东电线电缆体验式博物馆、江苏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单位申报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同时新培育周培源故居、葛盛陶庄和光大环保能源(宜兴)公司申报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为有效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我们正在探索科普旅游这一新的户外活动形式。一方面登记梳理各类科普教育基地,推出科普旅游地图;另一方面考虑和相关部门合作,推动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与旅游市场的融合。
综上所述,通过近年来我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已经构建形成了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站”、“飞信”、“微信”、“车载电视(LED)”、“科普大篷车”为传播形式的“八位一体”科普宣传大格局,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民生科普福祉平台正日益发挥作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科技传播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科普信息化工作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还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解决。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和支持民生科普,为我市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