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第20位宜兴藉两院院士。
朱邦芬院士原藉江苏宜兴,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其父朱绍常为我市宜城镇人,母亲王绮文为张渚镇人。家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一。大弟朱邦宜,1949年10月生,现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二弟朱邦贤,1951年3月生,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文献研究所所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三弟朱邦龙,1952年11月生,现为美国旧金山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朱邦芬院士的堂兄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朱邦造。
朱邦芬院士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酷爱读书,成绩优异。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至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期间,多次出访,并曾担任美国UIUC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00年1月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4月起被聘任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理论物理通讯》等刊物的编委。
朱邦芬院士数十年来潜心物理学研究,造诣精深,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与黄昆院士一起确立的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这一系统理论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普遍重视,多个国际著名实验室设计实验来检验“黄朱模型”,并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在许多国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有整节介绍。朱邦芬院士曾在第二十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上作了40分钟报告,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代表该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国际系列会议上作特邀报告。“黄朱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低维半导体物理、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朱邦芬院士还建立了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在激子四分量旋量态波函数的基础上,他指出只有一个分量对激子光跃迁有贡献,给出了量子阱中正确的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成功地将实验中观测到的h12a峰指派为轻空穴激子2P态。以后,他又研究空间的反演不对称性的量子阱系统的激子旋量态理论,解释GaAs量子阱较体材料几个量级增强的Pockels效应的实验。同时。他与黄昆院士等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解决了宏观对称性分析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证明了在体材料中禁戒的弗洛里希散射在量子阱中允许的原因主要在于轻重空穴混合,并给出声子对称性、电声子互作用机制与光散射偏振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所预言的外电场下拉曼散射特点,宇称禁戒激子态对拉曼散射可能的重要贡献,均被实验证实。朱邦芬院士还提出了时间域介观物理概念,与他的学生一起,提出半导体中动力学Fano共振原理,预言激子稳化现象,并在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输运性质等其他多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朱邦芬院士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成绩斐然。他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2本,编书3本,论文被他人引用870余次。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朱邦芬院士是我们宜兴人的光荣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