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风采
心理咨询,何以让人敬而远之?
发布时间: 2014-11-28      浏览次数: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等压力,不少人会流露出对工作的抗拒、对生活的苦闷情绪。然而,据市企业职工心灵驿站导师团统计数据显示:去年5月以来,心灵驿站导师团到企业举行讲座20余场,受众3500多人,但个体心理辅导仅30多个。面对这项免费的专业辅导,许多人的表现却是敬而远之。

 

心灵驿站导师团是市心理学会与市总工会联合创办的公益性团体。自20025月以来,该导师团就会定期到签约企业开展以团体讲座和个体辅导为主的服务。其间,导师们普遍感觉到,讲座时听众较多,但课后个体咨询的却很少,“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自身的安全感……这些都可能是企业员工会面临的心理问题。”在我市某企业担任行政工作的吴旭蓉,是市心理学会的成员之一。她为人谦和,平时有不少同事私下向她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她也会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指导。“但我从不刻意引导他们去做心理咨询,更没有公开自己工作之外的身份!”吴旭蓉说,如果大家知道她的另外一个身份,估计她“知心大姐”的身份就保不住了。

 

吴旭蓉担心什么呢?她说,加入市心理学会的这几年,她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心理健康,也越来越能正视自己的压力,但主动去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却不多,即使有人去咨询,期间也缺乏连续性。面对送到身边的免费心理咨询,大部分受众为何不大愿意接受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心理学的认识不足,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不够,不相信光凭聊天就能解决困扰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忌讳。大多数人不好意思去咨询,也不愿意被别人知道自己去做过心理咨询。“在一些员工看来,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是专门针对‘病人’服务的!”

 

“心理问题人人都会有,心理咨询就是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惑,找出合乎逻辑的自我梳理心理的方法。”许琦是心灵驿站导师团的一名导师,目前与两家企业结对。她说,心理咨询并不只限于处理心灵创伤,也有成长类的咨询,比如职业选择上的纠结、个人自我认识突破的需要、对个人性格人格类型的理解等,不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目前,我市心理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同会有偏差,这可以理解。但有些人不能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区别开来,所以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恐惧。”在参与“厂会协作”过程中,许琦发现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力量,关键是要让大家对心理学有正确认识。这个认识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需要执业机构及专业人员塑造良好形象,也需要广大用人单位的配合。当大家的观念转变了,乏人问津的心理咨询将会变成更多人的“常规门诊”。

关闭